企采汇

扫一扫关注

海外零部件断供风险上升 国内零部件厂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

   2020-11-03 4410
导读

  截至2020年3月20日,经销商门店复工率达到93.5%,客流恢复率达到57.2%,销售效率达到49.8%,国内汽车市场正在逐步回归正轨。

  截至2020年3月20日,经销商门店复工率达到93.5%,客流恢复率达到57.2%,销售效率达到49.8%,国内汽车市场正在逐步回归正轨。而目前全球汽车供应链承受的压力在逐渐加大,国内技术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如朗博科技、奥联电子等有望实现进口替代,在基数较小的背景下迎来爆发期。

  海外零部件断供风险上升

  截至3月28日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分别达到98.6%和89.9%,比2月23日分别提升15.5个和38个百分点,其中,广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山东、福建等工业大省已基本全部开工。

 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境外加速蔓延,海外零部件厂商停工造成的全球供应链断裂正在成为复工的新挑战。

  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,形成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全球化格局,特别是与一些重点疫区在产业链上高度依存。而国际蔓延势必对中国产业链、供应链造成较大的冲击。

  工信部赛迪智库规划所工业投资研究室副主任李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中国企业与全球产业链所面临的冲击正在发生一个耐人寻味的逆转。

  “2月所有人都在担心下的中国企业停产将冲击全球产业链,但3月下旬开始,情形发生了反转:中国控制住的同时国外却在加速蔓延,近期欧美多个重要的零部件厂商开始停工,这使得国内相关企业面临断供的风险。”李杨表示。

  汽车领域最为典型。2月国内零部件工厂供应中断,曾导致现代、雷诺等全球汽车巨头企业减产甚至停工。然而,近日博世、米其林、倍耐力等国际大型供应商纷纷关闭了部分欧美地区工厂,这又使中国车企面临断供的风险。

  中国汽车零部件贡献了全球市场的80%,但其上下游已深度嵌入到全球供应链中,且中国零部件大多侧重于中低端领域,在发动机等高端零部件上仍然大量依赖进口。中企与海外上下游企业彼此高度依存,任何环节的停摆都将冲击整个产业链的稳定。

  “汽车等高端装备还面临一个问题,很多厂商是订单式生产的,零部件往往库存很低,甚至是零库存。这意味着,在海外供应商停产的状态下,一些企业可能在短期内就会遇到断供的风险。”

  在她看来,海外供应商的停工可能首先会冲击高端车市场,在中低端汽车市场,在很大程度上已实现了零部件供应的本地化和国产化,暂时受到的影响还不太突出。

  不过,北汽集团一位高管则表示,从长期看,国内没有哪家主机厂能逃脱海外的反向传导。比如北汽奔驰的零部件来自全球四五十个国家,这次影响的不只是国外的一级供应商,还有大量二三级供应商。即便是自主品牌,也做不到所有零部件都采自国内,而合资品牌都是引进车型,做得好的合资车国产化率也只达到80%左右。

海外零部件断供风险上升

  国内零部件厂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

  2004年,国内零部件进口额将达到120亿美元,整车配套市场和汽车后市场将持续快速发展。中国汽车研究中心的孟岩认为,总产值、工业增加值、产品销售收入等几个指标中,汽车零部件年均增长率,均比汽车整车高;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长率竟比整车工业高出6.6%。摆在中国零部件厂商面前的是一块巨大的蛋糕,但如何分享,却成了最大的难题。

  目前,国内众多的零部件厂家,主要还是以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,缺乏技术竞争力,这是国内厂家与外资或合资企业差距较大的一个方面。整车厂商压价和原材料价格上涨,使国内的零部件厂商腹背受敌,并使获利能力大幅下降。特别是针对国内劳动力密集型零部件企业,由于技术含量低,利润率低,受原材料涨价的影响较大,加之整车厂家降价的压力,这些零部件厂商的生存都将面临问题。

  混乱的汽车市场影响了零部件厂商的发展。资料显示,北京汽修企业有近5500家,而具有一类资质的仅有300家左右。在汽车后市场,存在并流通着“进口产品”、含合资企业在内的“国产品”以及“仿制品”,使得国内零部件厂商的竞争处于无序状态。

  业内人士分析,以三大整车集团为代表的集团内部采购的传统模式将逐步被打破,尤其是后进入中国的整车合资厂商将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最佳供应商。同时,全球采购、同步研发将成为中国零部件市场发展的趋势。现实的态势是,整车生产企业为降低研发成本,缩短研发周期,分散研发风险并得到最佳匹配,在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强调要加强了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,实施同步研发。而国内零部件厂商,无论是原材料采购,还是制成品的销售、流通和服务都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成本优势,加上产品结构不合理,不少零部件企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,大量资产闲置,导致固定成本增加。更重要的是,国内目前的零部件企业大多没有技术优势,没有能力与整车厂家走合作研发的道路,无法与厂家形成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。基于以上原因,国内零部件厂商将面临巨大考验。

  有资料显示,目前在中国,外资零部件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.97%,而国内零部件企业的比重为1.21%,许多外资企业仅将中国作为零部件的生产基地,在中国当地并没有进行太多的研发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国内汽车业要与国际同步。到时,所有零部件厂商都要走与厂家同步研发的道路。如果现在国内零部件厂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,还是有能力在技术方面与外资、合资企业进行较量。

  专家分析,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影响零部件厂商的短期因素,整车厂家降价将是长期的影响因素。迅速和国际接轨,才是国内零部件厂商生存与发展的最终出路。

 
(文/小编)
 
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
0相关评论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,作者: 小编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://www.qicaihui168.com/news/show-1154.html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
 

(c)2008-2020 北京兆亿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,版权所有,并保留所有权利。 联系地址:北京市密云区兴盛南路8号院2号楼106室-981(商务区集中办公区)

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2385号

京ICP备19029165号